1999年11月14日《中国青年报》在第一版和第四版刊登长篇通讯《英雄寻梦路》,介绍7月9日衡阳重大车难事故中牺牲的英雄刘晓松。该文的第一节记叙战友们寻找刘晓松的过程。战友们得知急救中心有具无名尸,便赶往辩认。文章写道:
“在管理太平间的驼背独眼老汉的引导下,穿过一条阴森森的小巷,打开一扇院门,进入一间小屋,6只大冰柜分左右两厢置放其间。驼背独眼老汉伸手拉开左边最下方的冰柜抽屉,一股白雾升腾而出……”
看到这一段,我感到非常不舒服,因为我觉得文中缺乏对管理太平间的这位普通劳动者的应有的尊重。这位老汉是医院太平间的工作人员,他肯定有自己的姓名,记者在文中提及他时,应称呼他的姓名,或称呼他的身份,如“工作人员”等,不应仅以其生理疾患来代称。这位老汉并非本文的主要人物,只是顺带提及,本应一笔带过,可是文中却借机渲染他的生理缺陷,先后两次用“驼背独眼”这样极其不恭的字眼来指称他,不知作者意欲何为。这样的语句,即使不是有意的侮辱,也是对他的一种轻视,是很伤人感情的。作者这种轻蔑的态度,是极其没有道理的,因为这位老汉正履行自己的职责,他是一位在进行正常劳动的公民,我们没有权利伤害他。
该文这么写,可能意在用太平间里的这个“特殊”人物和“阴森森”的特定环境,来营造某种气氛,来寄托某种情绪。如果作者的意图真是这样,那我觉得是非常错误的。在停尸房里工作的人也是有尊严的人,“驼背”“独眼”的人也是社会中平等的成员,他们不应被当作“烘托气氛”的工具,。正因为他们生活在特殊环境中,人们更应该尽可能地关爱他们,尊重他们的人格,珍惜他们的劳动,温暖他们的感情,而不是相反。
每一位从事正当劳动,为社会提供服务的人都应该受到尊重。如果一方面“赞美”英雄,一方面又有意无意地伤害社会角落里的普通劳动者,那么“这种赞美”是令人生疑的。
(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李峰峰)